演出时间: 2007
指挥: Sir Simon Rattle
乐队: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作品以及人物简介
@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Modest Pes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俄罗斯作曲家。他以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歌曲和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著名。他与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以及巴拉基列夫组成“强力集团”或称“五人团”,被认为是19世纪典型的俄罗斯本土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早逝,其身后留下很多未完成或未配器的作品,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或拉威尔等人补充完成。
图画展览会,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原为一钢琴组曲;经后代音乐家改为管弦乐版后,吸引更多的听众,最有名的版本为拉威尔和斯托科夫斯基所作。1874年6月穆索尔斯基写下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灵感来自于一次画作展览会,会上的作品是由穆索尔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维克托·阿里山大罗维奇·哈特曼所画。中文有一句话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曲子则是“乐中有画、画中有乐”。本曲中分为漫步、侏儒、古堡、杜乐利花园、牛车、蛋中小鸡、穷富犹太人、市集、墓穴、女巫的小屋、基辅城门楼10段。其中的“漫步”穿插于全曲,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性。
@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俄国作曲家,从小就对科学和音乐同时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的专业是化学,1856年从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科学上有重要发明,二十五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后任医学院教授。直至1869年(三十六岁)《第一交响曲》公演前,一直是业余音乐爱好者。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一方面由于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音乐老师和朋友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
他是“强力五人集团”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被称为“勇士”的《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和两部弦乐四重奏,为俄国民族交响乐和室内乐的创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还有歌剧《伊戈尔王》(自编脚本)。在他去世以后,这部歌剧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
由于紧张的科学、教育和社会活动占去了鲍罗丁的大部分时间,他的音乐作品相对地说数量较少,而且创作的速度极为缓慢,例如,他的《第一交响曲》写了五年,《第二交响曲》写了七年,而他的歌剧《伊戈尔公爵》则费了十八年时间也还没有写完,只是在他死后才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为之续写完成.不过,鲍罗丁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仍涉及音乐体裁的众多领域,包括歌剧、歌舞剧、戏剧配乐、交响曲、交响音画、室内乐重奏、钢琴小品和浪漫曲.他在自己的交响曲和歌剧中,发展了格林卡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才刚粗具轮廓但独树一帜的那些新特点. 他的的第二交响曲《勇士》奠定俄国史诗性交响乐体裁!
早在读书时期,鲍罗丁便对格林卡的作品十分倾心,五十年代末,他已著文奉格林卡为"我们的音乐的方向",他还把自己的歌剧《伊戈尔公爵》题献给格林卡.六十年代末,鲍罗丁的创作活动,也像"强力集团"其他作曲家一样,达到了鼎盛的时期,他的一些优秀作品是在这些年头进行构思并部分实现的;这时候,他还在《圣彼得堡新闻》著文宣扬与捍卫"强力集团"的美学观点.七十年代,当巴拉基列夫脱离小组期间,他同莫索尔斯基 特别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经常在一起研究创作.八十年代,他还时常参加贝莱耶夫新的音乐家小组的活动,为这小组的活动写过作品.
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作品主题和他研究的化学公式。一位评论家说:“没有一个音乐家只写了那么一点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第二交响曲 BORODIN: Sophonie No.2 鲍罗丁的《第二交响曲》的标题为《英雄》或《勇士》,为其代表作。魏因加特纳把这首作品与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放在一样的地位。这首作品作于1871—1877年间,共4个乐章:1.快板,B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粗犷有力,第二主题温婉而富俄罗斯民歌风格,鲍罗丁解释,这一乐章“隐喻古俄罗斯王侯贵族集会的盛况”。2.谐谑由,最急板,中段是稍快板,以三角铃、竖琴、双簧管、长笛表现出一种乡愁,极有意味。3.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单簧管表达古老的俄罗斯旋律,而在此背景上是斯拉夫游吟诗人歌曲的旋律。中间部以半音阶下行为主宰。4.终曲,快板,B大调,奏鸣曲式,表达的是“骑土们欢乐的宴饮的场面”,最后推至非常广阔的高潮,音乐评论家们认为,这首作品是对俄罗斯民族的象征性概括。
@ 西蒙·拉特尔(Simon Rattle),柏林爱乐乐团的第六任常任指挥,同时也是乐团的艺术总监.
1955年1月19日生于利物浦,7岁就看懂肖斯塔科维奇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管弦乐总谱。8岁加入青年乐队当敲击乐手。11岁那年,他随父去听马勒的《第二交响曲》,指挥的魅力和马勒的音乐使他感奋不已,起初想成个爵士乐鼓手的他,现在他立志要成个指挥家。1970年,年方15岁的 西蒙·拉特尔首次登台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演奏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以“蓬头指挥神童”绰号闻名于英国乐坛。次年,拉特尔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指挥,曾在母校指挥过马勒的第二、第六交响曲。他作为指挥系的学生参加了1974年在伯恩茅茨举行的约翰·普列尔(John Player)国际指挥比赛,脱颖而出,成为该项赛事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立即被聘任为普利茅斯交响乐团助理指挥。音乐学院毕业那年(1975年)他曾指挥著名的新爱乐乐团演出,名噪一时,之后,他回到家乡出任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副指挥,同时还兼BBC苏格兰交响乐团助理指挥。在这5年的指挥实践中他吸取了不少现场演出经验,这对他日后的指挥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或许是一种巧合的机会,1979年,24岁的拉特尔告别故乡,来到伯明翰,出任伯明翰市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0年更被委任为音乐总监。
曲目
Borodin: Polovtsian Dances, Opera "Prince Igor"
Borodin: Symphony No. 2 in B minor
Mussorgsky: Introduction to the Opera "Khovantchina"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Shostakovich: Dance from "The Golden Age", Ballet Suite, Op.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