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提供 蓝光Blu-ray/HDTV 720P/1080P/2160P/4K 蓝光原盘 电影电视,硬盘代拷贝
代拷贝收费标准:例如:1TB硬盘(实际可拷贝930G)=100元,1.5TB硬盘(实际可拷贝1396GB)=150元,2TB硬盘(实际可拷贝1862GB)=200元,3TB硬盘(实际可拷贝2792GB)=300元。本站也有全新拷满自选片源硬盘出售。 网盘下载1G=0.2元,50G起。使用的网盘:115网盘 联系方式: 阿里旺旺: ,邮箱: 淘宝店铺:http://94hd.taobao.com |
|
| ||
---|---|---|
英文片名 | Dogora - Ouvrons les yeux | |
中文片名 | 音乐电影:多古拉之歌 (2004) | |
类型 | 纪录 | |
地区 | 法国 | |
文件大小 | 20.95 GB, 蓝光原盘 1080p | |
文件格式 | BDMV/AVC | |
音轨 | 纯音乐 DTS-HDMA 5.1
纯音乐 AC3 2.0 | |
字幕 | 无字幕 | |
IMDB评分 | 5.7 | |
本片是2004年金马国际影展开幕片,导演派提斯勒贡与该片作曲家艾提安派胡当时曾来台访问。 作曲家派胡尚从23年前即开始发表自己创作的音乐,2000年时忽然想要玩虚拟语言与音乐的互动,用听起来像某种语言但没人听得懂的吟唱写了「多古拉之歌」,连标题「多古拉」都不代表任何意义。勒贡在偶然间听到派胡尚的交响乐章「多古拉之歌」,就下定决心要把一篇篇的乐章与影像做一次完美的激盪与交流。几个月后,勒贡在一次家族旅行的过程中被柬埔寨单纯而动人的世界感动了,才请派胡尚将原本25分钟的曲子拉长为80分钟的版本,自己带着仅只四人的工作小组,在柬埔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拍摄夕阳、梯田、水岸船屋等炫丽影像,与音乐结合,完成这部风格特殊的电影。 派胡尚表示,勒贡的本意并非要拍纪录片,所以他也提醒观众不要以纪录片的角度解读这部电影,而这也不是个柬埔寨的电影,而是影像与音乐激盪产生的情感。最令他感动的是勒贡竟然照着他创作的段落原封不动的放在电影当中,原本他认为勒贡会将一些片段重新排列组合,没想到影像竟与音乐丝丝入扣,让他觉得很惊讶且讚赏。 到底「多古拉」一词出自何处呢?派胡尚说这原本是自己创造的单字,后来才发现在波兰古语中,有发音近似的字,而该字则是「接近高处」的意思。而法国片商TF1则为本片取了一个副标题为「睁开你的双眼」,完全点明了本片的主旨。一部抽掉社会与文化脉络的电影,表达汲取生活点滴所带来的感触。每一个乐章都有其主题,让生活节奏奇妙地和着礼讚或乐音。 勒贡在来台时也与其他外国名人一样,喜欢购买具有中国味的纪念品来赠送给亲友,勒贡特别买了一件小女孩穿的中国式棉袄。他表示他非常疼爱他的小孙女,在「多古拉之歌」的片头所上的「谨献给我亲爱的小孙女」字样,并不只是将本片献给她而已,而是希望她能牢牢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小孩子是用不同的方式在生活着。 @相关影评 《多古拉之歌》是法国导演Patrice Leconte与配乐家Etienne Perruchon合作的电影,主要描绘柬埔寨的国族风情,透过影像与音乐的结合,陈述一个走出战乱的国家,在现代与传统,贫穷与独裁,贵族与平民的多方冲突下,呈现的民间面貌,把一个国家拍的很美,也批的很丑,总之算得上一部超有水准的MTV电影。 对于电影内容,其实那种「他者观看」的成分很浓,算是法国统治者重温曾经殖民的异邦,一种东方主义式的怀想风格。由于音乐先电影而存在,导演将电影依音乐曲目分成十多段场景,每个场景秀一段柬埔寨的风光、人文,或者利用不同事件做蒙太奇剪接,从中产生一种对照与冲突,让观众情绪为之起伏。其实在内容呈现上,对于同是从开发中国家渡过来的台湾观众,并不会太陌生,无论是都市中一家老小全挤上机车的车潮,骑着单车上工的劳动群像,或是早期西门町拉黄包车满街跑的车伕,甚至巨大垃圾山中的拾荒者,西方佬看着异国情调入迷,我们倒是觉得有点辛酸。 电影虽没人物剧情,以一个国家风情影像为主,但是始终出现的儿童,成为片中不断出现的主题,也多少丰富片子的人文关怀,甚至在音乐中的儿童合唱交响乐,都紧抓着这个主题,让全片充满一种童话电影的氛围。 电影内容算是老套的东方注视与人道关怀,但是电影製作手法就不能不大加讚赏,至少在画面与音乐的和谐上,确实达到一个动人的高峰。 其实导演所用的音乐剪接法并非新招,1925年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的《波坦金战舰》等早期黑白电影片,即是使用音乐剪接法,在电影製作时,先依电影风格选妥音乐,再依音乐的调性,剪入不同的镜位画面,甚至再加上A+B=C的电影剪接技巧,这样的手法到现今不算新潮。不过在1925年电影还没现场收音技术,甚至电影底片缺乏音轨,配音无法同步,所以在古早电影中,下面放音乐,上面放影片,外加躲一个说书人,算是一整套电影,那麽音乐剪接法,就成为当时不得不变通开发出来的技巧,但是爱森斯坦用得早、用得好,当然算经典。 但是到现今,在电影音效技术上,已是不能同日而语,影片mix上一、二、三、四轨的音效,算是家常便饭,要玩技巧可是多样,如果再学爱森斯坦一成不变,可是会让人感觉电影没进步。在《多古拉之歌》中,导演充分而完美的运用这项优点,在音乐中配合现场音效,让音乐性更加丰富,也让电影产生时空的差异美感。 在影片中,音乐是主弦律,依音乐起伏剪入孩童午休的画面,但是注意听,在孩童闭眼睡觉的时间中,同时有孩童嬉闹的声音隐约出现,产生另一个看不见的空间,开始刺激我们的想像,什麽情形呢?随着音乐激昂,开始剪入孩童跳舞的画面,由静而动,动与静产生对比,原本在平静的音乐中,睡眠是和谐,嬉闹的背景音是冲突,但是到了音乐激昂,嬉闹的背景音是和谐,睡眠画面反成为一种冲突,巧妙的转换间,也完成一个倒叙的叙事,一群快乐的孩童跳完舞,累了睡在地板上,而孩童们这样的无忧安详,回到全片为生活的劳苦大众,悲怜由此而生,希望也由此而生。 在音乐上,《多古拉之歌》本身就是一首好听的合唱交响乐,在经过导演的妥善运用,更作出完美的结合。但是音乐运用高强,画面也不逊色,所有画面凋画精美,纵使是实景记录,也挑了很好的镜位角度,在色调运用上,也别具设计,譬如在其中一段剧情,以传统的橡胶树取胶工人,对照现代的洗车工人,导演即利用白色的橡胶汁液与白色的肥皂泡沫,在对剪上成为横贯的意象,在传统与现代的差异间,又好像产生牵连。 重看这一部去年金马奖的开幕片,其实充满许多说不上的温暖,要说剧情深奥、发人深省,是有点牵强,但是音乐配上画面,确实是一个多小时绝无冷场,甚至感受到法国佬对东方的迷恋,以及对孩童的爱。至于「Dogora」是何意?除了知道日本早期恐龙电影有头Dogora,也不知道Etienne Perruchon所做的Dogora合唱交响乐究为何意?或许要到中欧历史裡找答桉才能清楚。 不管歌名为何?电影论述如何?老话一句,文字再多,不如亲自听看一遍,感受更是直接。 |